2022年是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55周年,在这场伟大事业的奋斗中,国内顶级科学家和大批科技专家,隐姓埋名干惊天动地事;成千上万的无名英雄,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是宝贵的生命,在艰苦条件下创造了非凡奇迹、在拼搏奉献中铸就了“两弹一星”精神。  
        有这样一位“两弹一星”元勋,为了保守国家机密,隐姓埋名十七年。他以实际行动培育并践行了“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他,就是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  
        值此王淦昌院士诞辰115周年及第6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举办此展览,追忆王淦昌院士惊天动地的隐秘生涯,感受其以身许国的情怀和境界,用铭记的方式向以王淦昌院士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献上最好的致敬。
不满4岁,父亲去世,13岁那年,母亲也撒手人寰,孤苦伶仃的王淦昌,只能和自己的外婆相依为命。但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凭着外婆的支持、自己的努力和导师的指引,王淦昌一路从江苏的农村私塾走到了清华大学,并考取了官费留学生。在国家危难,民族前途茫茫之际,王淦昌感受到中国青年肩负的重任,在为国家民族救亡图存而奔走呼号的同时,也立下了他科学报国的一生志向。
56
  • 王淦昌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支塘镇枫塘湾一个中医家庭,幼年的王淦昌深受家人疼爱。父亲在世时,每年在“义庄”举行对贫困户的捐赠活动,父亲去世后,母亲继续做,使得这种捐赠活动从未间断。[详细]
  • 岳飞精忠报国流芳百世,王淦昌从小就希望做一个像岳飞那样的人。”[详细]
  • 数学周培老师的一句“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再难的题目都能解决”在他的脑子里刻下了深深地印记,几十年都不曾忘记。[详细]
  • 1925年,上海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各界纷纷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暴行,王淦昌也参加了这一反帝爱国运动。[详细]
  • 叶企孙和吴有训两位教授在其大学科研路上扮演者至关重要的启蒙和指引的角色。名师的培养,促进了王淦昌物理学素养、学术洞察力、欣赏力及至诚的求知态度。[详细]
  • 叶企孙和学生们说了很多,“只有科学才可以解救中华民族”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王淦昌的心里。从那以后,王淦昌的爱国之心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标。[详细]
  • 1935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因为发现中子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他采用的实验方法与王淦昌四年前的想法不谋而合。虽然错过了诺贝尔奖,但是王淦昌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前行,还把学生时代的这个教训,时时记在心里。[详细]
  • 身在异国的王淦昌每天都会忧心祖国,常常夜不能寐。国破家亡之时,王淦昌发誓绝不做亡国奴!他要回国效力!在完成学业后的第二天,他就立刻向导师提出了回国的请求。[详细]
无论在战火纷飞、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还是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王淦昌始终满怀一腔报国热情和科学探索的激情,坚韧不拔、驰而不息,克服种种困难,在物理学领域里不断探索,取得了多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独具卓见地提出了中微子存在的方案,并最终为实验所验证;领导建立了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使我国宇宙线研究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把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56
  •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我国教育、科研也进入了最为艰苦的时期。国内很多大学因为战争被迫迁移校址。1938年9月,浙江大学开始了长达1000多公里的西迁。西迁之路漫长、难行,加之日本侵略者的狂轰滥炸,条件异常艰苦,但师生们从未放弃,一边辗转跋涉,一边坚持教学。[详细]
  • “在宜山,三天两头有敌机空袭,实验室的那1克镭(一种放射性元素),可是‘宝贝’”。据王淦昌学生回忆,老师把那1克镭放在一只小铅匣子里,每当空袭警报响起时,老师什么东西都可以不带,但一定要把小铅匣子揣在怀里。[详细]
  • 抗战爆发后,王淦昌先生和妻子把家里的金银珠宝,甚至妻子的陪嫁首饰都捐出来给军队买枪炮抗日了。大家终于了解了先生清贫的原因,对于自己的老师更多了敬意与尊重。[详细]
  • 1942年1月王淦昌在《物理评论》上发表《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的论文,提出用K电子俘获的方法寻找中微子。文章发表后不久,美国物理学家阿伦按照王淦昌的建议完成了K电子俘获实验,证明了中微子的存在,成为1942年世界物理学重大成就之一。[详细]
  • 王淦昌带队亲自制作计数管,焊接自控电子线路,配上闪光光源,在暗室里拍摄宇宙线照片,这些都为我国宇宙线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在工作的实践中还培养了一大批青年科研人员,后来,他们都成为了宇宙线研究方面的专家。[详细]
  • 20世纪中期,苏联科学家在帕米尔高原上建立了一个宇宙线实验站。两位苏联科学院院士设计了一套电子系统,每当有粒子进入时,系统就会产生相应的电信号。不久,他们便宣布利用这套系统发现了十多个新粒子,并将其命名为“变子”。王淦昌研究后评价:电信号的重复性不好确定,仅凭一个电信号就断言新发现粒子有些草率。[详细]
  •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拉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志愿军浴血奋战,给美帝国主义迎头痛击。为了扭转困局,美国侵略者甚至进行细菌战,还使用了一种威力非常大的炮弹,志愿军怀疑这是原子炮。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找到王淦昌,问他是否愿意去朝鲜战场实地考察,帮助国家摸清情况。[详细]
  • 在王淦昌的带领下,经过数年潜心研究,研究小组于1959年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使人类对于微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引起了国际学术界轰动,这也是杜布纳研究所10GeV加速器上唯一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成果。[详细]

1960年,协助我国研发核武器的苏联专家们突然撤离,对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带来严重困难。但是,一位苏联专家私底下对核工业领导说“我们离开了,但你们还有王淦昌”。因为此时,王淦昌这位蜚声中外的中国物理学家正站在世界物理学舞台的最中央。
        1960年11月的一天,他接到了回国的调令,等待着他的是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选择。1961年4月3日,年过半百的王淦昌接到了中央的重要决定:希望他参加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并请他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从此隐姓埋名。面对国家的重托,王淦昌毫无迟疑,掷地有声地说:“我愿以身许国!”从这一天起,王淦昌更名王京,这个在世界物理学界熠熠生辉的著名物理学家消失了,而这一去就是17年……

56
  • 1955年1月15日,党中央做出重要决策——发展中国核工业。1956年4月毛泽东主席在题为《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详细]
  • 中国原子能事业开始走上了完全自力更生的道路。当时的原子弹研制全都是保密工作,而且是兵分两路。[详细]
  • 想要研制原子弹,除了理论上需解决一系列难题外,还要摸清楚原子弹的内爆规律,掌握爆轰实验技术。爆轰实验是联结核武器理论设计与核试验成功的关键一环。[详细]
  • 一座碉堡,几排简易的营房,十几顶军用帐篷,这里就是我国核武器研制开始的地方,也是我国第一个爆轰物理的实验场,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燕山山脉长城脚下的一个工程兵靶场。王淦昌等人就在这里安营扎寨,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0来岁的年轻的攻关队伍,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着爆轰实验。[详细]
  • 进行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一开始大家在远远的沙滩上堆个沙丘,接电缆、插雷管,一炮一炮的打。[详细]
  • 来到大西北核武器试验基地,这里位于青海湖东边的海晏县,平均海拔在3200米,属于高寒地区,冬天冷,风沙大,气压低,需要忍受头晕、心悸等高原反应。[详细]
  • 就是这么一个事无巨细的“王老头”,每天一到试验现场,就开始检查各种试验装置:雷管的质量好不好,安装是不是全部到位,还有部件加工的质量……一项又一项的检查落实。[详细]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播出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新闻。当所有人为中国的原子弹爆炸震惊欢庆的时候,王淦昌又踏上了新的征程。[详细]
  • 毛泽东主席两次提出来:“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制造氢弹比原子弹要复杂得多,当时国外文献上几乎只字都未透露这方面的资料,要完全靠自己探索。[详细]
  • 1969年9月23日,我国成功进行第一次地下核试验。1975年10月27日,进行第二次地下核试验。1976年10月17日,进行第三次地下核试验,由此掌握了地下核试验测试关键技术。[详细]
  • 1978年,王淦昌奉命从绵阳调回北京,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担任当时的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详细]
王淦昌为科学事业奉献了一生、奋斗了一生,即便是年逾古稀,仍然保持着执着的探索精神,并且以高昂的激情站在科学的最前沿。他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更为可贵的是他有一颗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他以民族振兴、祖国强盛为己任,有一股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他为我们树立了科学、道德的典范,无愧为“一代师表”,他的功德和为人将名传千秋,光照人寰。
56
  • 1979年10月20日,王淦昌被吸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那时他已经是72岁的老人了。[详细]
  • 早在1964年,王淦昌就提出了激光引发氘核出中子的想法,这也是他最为满意的一项研究。这一想法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该想法后来还引出惯性约束核聚变的重要科研题目。惯性约束核聚变一旦实现,人类将彻底解决能源问题。1987年6月,“神光”激光核聚变实验装置建成。[详细]
  • 1991年12月,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30万千瓦压水堆型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宣告结束。可以说,在秦山核电站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王淦昌的心血。[详细]
  • 1986年3月,王淦昌以一个科学家的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一起,向党中央提出及时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重要建议。[详细]
  • 王淦昌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什么特殊的嗜好,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勤奋工作、多做贡献就是他的嗜好。[详细]
  • 王淦昌把“够花”的标准定得很低:家中的伙食一向十分简单,穿着上也从不讲究,家里用的桌子、书柜的油漆大都已脱落,一把旧藤椅不知道坐了多少年都不舍得丢掉。然而,当需要把钱“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时,王淦昌则十分慷慨。[详细]
  • 王淦昌的八十寿辰,给子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严济慈、周培源、钱学森、钱三强等学者都来了,李政道也特地从美国赶来,想为他贺寿。然而王淦昌却说,最好的贺礼是做出学术成果。[详细]
  • 王淦昌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叶笃正,胡济民、王乃彦等十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都是他的学生或受过他的指导,学生们都对他赞不绝口,称赞“不愧为一代师表”。[详细]

中国理论物理奠基人周培源先生说:“王淦昌以科学为生命。”但对王淦昌而言,祖国重托高于生命。他用一生所学和一腔报国赤诚履行着“以身许国”的誓言。“我愿以身许国”展现的不仅是王淦昌一个人的事迹,还有以他为代表,千千万万为我国核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们。他们为了“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把生命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中,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他们所代表的“两弹一星”精神,成为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的重要精神力量。

开篇

刻苦求学
科学报国

无尽追问
勇摘桂冠

以身许国
两弹元勋

鞠躬尽瘁
一代师表

结束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