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融与互鉴:云冈文化的多元与融合
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山西省委宣传部、光明网承办,山西广播电视台、大同市委宣传部、云冈研究院协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31场活动,邀请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作题为《交融与互鉴:云冈文化的多元与融合》的主题演讲。
杭侃,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从宿白先生学习历史时期考古学,获博士学位。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冈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考古、宋元考古、博物馆学与文化遗产保护等。发表《云冈第20窟西壁坍塌的时间与昙曜五窟最初的布局设计》《河北定县两塔基出土净瓶的几个问题》《宋元时期的地方城址》《清明上河图再研究》等论文六十余篇。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主要兼职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历史学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宋辽金元明清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社会科学基金评委、住建部历史名城委员会副主任等。
显示
云冈石窟宣传片
孝文帝在延兴元年(471年)继位的时候只有五岁,所以历史上所称的孝文帝改革,有许多措施是孝文帝和他的祖母文明太皇太后冯氏共同倡导的,时称孝文和冯氏为“二圣”。云冈石窟第二期洞窟出现这种特殊形制的“双窟”,当是这一历史事实在石窟艺术中的体现。所以,虽然云冈第二期石窟与第一期石窟在洞窟形制、艺术形象、题材内容方面都有变化,但通过佛教艺术体现中国封建皇权的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
昙曜五窟的造像融合了中亚的犍陀罗艺术和印度本土的秣菟罗艺术风格,其创作的艺术粉本是多元的,来往于平城时代丝绸之路的人,除了商人、使节,也少不了舍身传法的僧人。甚至不排除参考的艺术形象就来自西方,抑或就有西方工匠的参与。如云冈石窟第18窟主尊大佛两侧的十位弟子,相貌、神态各异,具有西方人种的显著特征。尤其是其中东侧的一尊头像,即使是放在文艺复兴时代,也是当之无愧的杰作。
邢合姜墓的绘画可以理解为是凹凸画法传入平城之后,又与中国传统线描技法相结合,产生的一种融中外技法于一体的新型绘画风格。这座墓葬壁画绘制时,云冈石窟已经进入第二期,壁画中描绘的比较丰壮的形体与云冈石窟造像较为近似,但所绘图像也有许多并不见于云冈石窟,表现出更多的文化因素。正是因为汇聚了来自于北魏各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上广泛的中外文化交流,才造就了真容巨壮的云冈艺术。
联系方式:010-589264055892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