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的构建与传承
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江苏省委宣传部、光明网承办,扬州市委宣传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协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32场活动,邀请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中国博物馆》主编刘曙光作题为《大运河文化的构建与传承》的主题演讲。
刘曙光,研究馆员,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访问学者。1982年1月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1986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曾任职于洛阳地区文物工作队和高校。1996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国家文物局系统工作,曾任局办公室(外事联络司)主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兼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现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中国博物馆》主编。
显示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宣传片
大运河,是沟通地理空间的工程杰作,是中国人适应空间地理、利用自然山水,不断求知、探索和创造的成就。中国历史上城市的诞生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特点,但大运河除了连通政治中心,还带来了以商贸为动力的城市发展新模式。货物和人员在运河上的流通带动了沿线经济活力,孕育了繁荣的运河城镇。大运河是中华风物的载体,是文化交流交融的见证,也是一部缓缓铺开的中国文化地理长卷。
一、文化遗产由被动的保护,转向主动的保护和防护。二、由“运动式”、突击式保护向建立长效化、常态化的保护机制转变,填补了保护管理的漏洞和不足。三、由保护为主向保护、管理、展示、利用等工作并重转变。在强调保护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管理以使文化遗产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发挥作用上。四、由文物部门的保护利用为主,转向各行各业对大运河文化积极主动的传承弘扬。
大运河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是中华先民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生动记录,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展现了中国人民特有的韧性、耐心和定力,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研究和认识大运河,对深刻了解中华民族的连续性、统一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性,坚定文化自信,对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联系方式:010-589264055892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