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云宣讲:民法典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光明网承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02场活动,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成员、秘书长王轶,作题为《民法典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演讲。
王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法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成员、秘书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首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显示
人类正在从工业文明转向信息文明,从工业经济转向数字经济,民法典对这次重要的文明转型作出了回应。民法典第127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是人类法典中第一次出现“数据”“网络虚拟财产”这样的词语,也即认可了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对其进行妥当保护。
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在经历了近代史的屈辱和磨难之后,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不懈奋斗,再次回到了人类法律文明的最前沿。民法典表达了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对人类所面对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看法,这些基本问题包括如何看待人、家、社会、国家、人类、自然,等等。可以说,民法典包含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密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阶段关注吃饱穿暖,到今天越来越关注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的确认和保障,越来越关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民法典从989条到第1039条,51个条文构成单独的人格权,正是对这一现实发展的回应。其对民事主体,特别是自然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利,以及个人信息保护进行了周到的确认和保障。
联系方式:010-589264055892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