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目介绍
话剧《哭之笑之》以插叙的形式,描写了八大山人的一生,颂扬了这位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历经磨难、不忘初心、坚守理想、开拓创新的一代书画宗师。通过挖掘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出八大山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弘扬了中华民族内敛精深的传统文化。

看更多剧目

书画巨匠舞台焕光彩,传统艺术今世再传扬
话剧《哭之笑之》以八大山人的命运为核心线索,透过他一生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挖掘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其独特的人格魅力,颂扬这位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历经磨难、坚守理想、开拓创新的一代书画宗师。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艺术虚构,以插叙的形式将其传奇的人生故事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这两条线索交织起来,全方位地向世人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详细]
  • 欧阳逸冰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一级编剧

    叙述体系完整改编效果出色,情节与主角心理仍需丰富
    朱耷命运的三个阶段与三个“娘”的出现,还需要再做设计,仔细设想一下绿娘是怎么认识朱耷的,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什么;朱耷在朱门大院里面、在王府里面是如何热爱艺术的,他的梦想是什么。此外,朱耷对绘画的热爱在剧中没有表述清楚。

    刘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审美追求独特具有诗意,主角形象再打磨提升
    话剧《哭之笑之》是有独特艺术审美追求的一部戏,内容丰富而有厚度。用叙述体现戏剧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有个性、有情怀、感情复杂的画家,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导演的创作手法流畅,运用了叙述体手法,使这部剧流畅、明快。

    康尔

    南京大学艺术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手法上东西结合古今并取,主题立意还可再凝练
    该剧对于打造具有民族风格的话剧是一个成功的探索与实践,剧中的台词充满了诗情画意,契合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剧中吸纳了传统戏曲中的许多表演手法,如自报家门、跳进跳出等等。该剧对于西方现代先锋艺术的表现手法也有娴熟地运用。

    黎继德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社原主编、编审

    题材新颖舞美古典,戏剧性还需增强
    八大山人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画家之一,在世界各地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故事很有戏剧性、传奇性,这在中国文化名人当中并不多见。本剧的叙述方式新颖,兼具说明性、叙述性、解释性,采用了多视角叙述,具有典型的中国古典美学风格。
  • 冯俐

    中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一级编剧

    舞台风格充满绘画感,剧本还需要再丰富
    从剧本来看,本剧属于文人戏风格,很像一幅传统的文人画。但是,该剧的绘画感强过了戏剧空间感,还需要进一步丰富空间感的表达。用画作作为舞美主体,超出了戏剧本身,使得表现感更为突出。剧本目前有点过于精炼,可以适当再做延展。

    钟浩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一级导演

    全剧有一种古典美感,还要把握叙事分寸
    本剧有一种古典的美感,有编导对古代文人的理想和苦恼的思考。但多重叙事方式容易影响观众观赏的流畅度,还需进一步把握分寸。接下来,主创团队应当加大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在剧中增加更多有关传统文化的信息量。

    李法曾

    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

    诗画并重雅趣盎然,化妆运光还需打磨
    话剧《哭之笑之》的舞台设计如同一幅国画,非常美丽,昆曲的运用也提升了整部剧的观赏性。总体体现出一个“雅”字。同时,剧中运用了很多传统诗词,一边看戏一边欣赏诗词,有一种满足感。人物塑造方面也下了很多工夫,表达也很准确。

    蔡体良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原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布景留白暗合传统画技,人物形象仍需丰富
    从向年轻人传播、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而言,话剧《哭之笑之》可圈可点,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该剧很好地结合中西方艺术风貌,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布景简单明了,其中,画面的留白与中国传统美术的追求不谋而合。
  • 廖向红

    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教授

    群戏还需加强角色的个性
    小剧场戏剧《家客》结构精致、衔接巧妙,三幕戏展示了三种生活状态、三种可能,三种选择、三种人物命运关系,虽然外部戏剧结构是假定的,但每一幕戏内部的剧情细节又具有生活的真实,耐人寻味,人物命运和人物关系设置引人深思。

    郝戎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教授

    强化个人艺术风格,重点情节还需增加笔墨
    我认为全剧有几个重点可以再加重笔墨。一是加强八大山人与绿娘的情感描写,强调八大山人对情感的专一,对爱情的苦苦追求。另外是八大山人的人生追求,包括编写地方志,出家后还俗又入道,最后半疯半癫孤苦中进行艺术创作等方面。

    汪守德

    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

    主角形象体现家国情怀,结尾安排还需斟酌

    八大山人重见绿娘那场戏处理得不是很到位。朱耷重复绿娘过去的一些语言,绿娘竟然毫无感觉,与之前的剧情很难接续。最后,这个人物可能是绿娘,也可能不是,属于开放式结尾。从我个人观剧的角度来说,如果不是绿娘,感觉情感就没有了着落。

  • 汪守德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

    思想内核理解要到位 历史细节考证需严谨
    八大山人“疯”了,他“疯”的原因是什么?一个是亡国之痛,一个是毁家之恨,还有无人之愤。他作为王室子孙,他们家的江山丢了,再加上“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侮辱性政策,他的内心里一定是过不去的。

    周正平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一级舞美设计

    前半场稍显平淡 舞美还需再丰富
    这个戏非常有人文情怀,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更有推广价值。反映中国人文、中国趣味和情调,也拓展了中国话剧题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个戏比较全面、立体地反映了八大山人完整而独特的生动形象。

    刘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技术细节仍需注意 适当增加文化内涵
    一场戏演下来非常的完整和有吸引力,但有一些台词还听得不够清楚,带有朗诵性质的台词,建议加上字幕。八大山人的出家显得突然,前面铺垫交代的不够。想要增加该剧的文化内涵,可以适当增加八大山人画作的内容。

    王俭原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原编导室主任、一级编剧

    人物联系时代背景 情节转折还需打磨
    全剧要时时处处紧紧抓住剧中人物,除了八大山人之外,还要抓住其他周边人物和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艺术家与在什么样的时代境遇下面生存、画出了什么样的作品、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烙印,都需要加以考虑。
  • 李宝群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一级编剧

    深化心路历程 斟酌情节逻辑
    在现有已经形成的戏剧结构的基础上,希望能够更深化八大山人的精神历程、心路历程,让他经历大痛苦、大绝望,最后有大创造。现在感觉八大山人史料记载命运的轨迹点都写了,但是还没有把人物的内心“淘”出来,

    查明哲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副院长、一级导演

    提炼叙述表达 升华人物精神

    宋宝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整合意识流结构 揭示文人内心
    跟八大山人交往密切的其他的文人,采取了戏曲式的自报家门的方式出场。戏曲靠完整、统一、和谐一致的呈现来跟观众交流,做到了话剧和戏曲的结合。有没有可能把这样意识流的结构方式整合的更严密、更有一致性?

    蔡体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继续发掘文化内涵 音响处理配合台词
    这部戏还可以更文人化,可以对中国历史人物做一些艺术的判断。八大山人这个人物对普通观众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但是我们希望这个剧能带来更多文化上的触动,绘画结构适当以中国画的笔墨来处理,现在太简单。
  • 李法曾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

    人物形象塑造立体 舞台细节还要注意
    国画式的舞台美术设计和昆曲表演的设计,使戏很生动、有趣。剧中八大山人和绿娘等人形象塑造的立体、有特性,尤其是八大山人和绿娘的人物关系,由三次昆曲的演唱渐进渐出,生动地演出了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容题材。

    黎继德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剧本》杂志原主编

    情感发展变化仍需合理 人物行为动机还要捋顺
    本剧要修改提高,最重要的还是捋顺八大山人跟绿娘之间的关系和情感的变化。从一开始绿娘心甘情愿地在山下守护,到后来绿娘完全不认他,这个情感的发展显得有点牵强。绿娘的情感变化是怎么来的?这部分要加以说明。

    王晓鹰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一级导演

    叙述视角需精简 台词表现要打磨
    目前舞台上呈现出来的整体上的追求,在八大山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文化精髓、美学特质都很理想。汪浩的剧本也写得较为丰富。还有一个技术上的提醒:演员戴麦以后,对台词的状态影响很大。

  剧情梗概

  本剧以插叙的形式塑造八大山人这位为中华民族留下宝贵文化遗产的艺术大师,将其传奇的生平经历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这两条线索交织起来,全方位地向世人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明朝灭亡,清兵对明皇朝遗老遗少赶尽杀绝。朱耷时年不满二十岁,在逃难中丧父,后又与家人失散,幸而伶人绿娘陪伴他四处躲藏。清兵的追杀使朱耷几近穷途末路,红颜知己是他生命中仅存的希冀之光。清兵“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通缉令成为压垮朱耷的最后一棵稻草,在极度悲愤绝望之中决定抛下绿娘,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苦命鸳鸯就此分别。在介冈灯社,弘敏主持为朱耷剃度并赐法名传綮,并鼓励他修行佛法,学会苦中作乐,多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养心,诵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虽然不能改变周围的世界,但是能够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来面对这一切。就这样,朱耷专心礼佛,闲时画画临摹名家画作,创作更具禅意。经过数年,朱耷在佛学和绘画上都大有长进,在师傅的授意下创作了寺中最大一幅壁画,获得了香客关注。他虽然身居山中,但是多年来赠送上香礼佛之人的画作已在俗世流传,造成很大反响。年轻的裘琏带着收集的画作寻找作者,结识了画僧朱耷,欲请他下山作客、会晤自己做官的岳父。朱耷本无意纠缠,却认出裘琏收购的一幅画作正是当年赠予绿娘的《荷花水鸟图》,情牵故人,他决定下山一探究竟。在裘琏岳父的临川县衙,朱耷拒绝为清朝官员作画,一心想找到魂牵梦萦的绿娘。裘琏寻不到绿娘,献出同样貌美的伶人丹娘为朱耷抚琴唱曲,朱耷在理智上不接受这样的“替代品”,却禁不住相思之情,一醉方休。在一个小酒馆里,朱耷醉酒,一定要听人唱昆曲,而店中只有一位洗碗的丑娘会唱昆曲,店小二将她喊出来献唱,朱耷惊讶地发现眼前这位衰老憔悴的丑娘正是他朝思暮想的绿娘。然而,绿娘拒绝与朱耷相认,从此销声匿迹。朱耷生命中唯一的希冀之光也幻灭了,这个又疯又傻、孤苦无依的老人没有获得原谅。

  在本剧中,梁上君子成为了穿针引线的重要功能性人物,他原本意图盗画卖钱,却巧遇穷困潦倒的朱耷本人,成为这位大师的最后一位倾听者,二人交谈中的闪回连贯起八大山人传奇的一生,交谈的内容本身既包含朱耷的情感、思索,又表达了编剧对这个人物颇具当代视角的评价和感慨。

  • 编剧 汪浩

  • 导演 李伯男

  • 主演 林翰

  • 演员 雷欣

  编剧 汪 浩

  导演 李伯男

  舞美设计 李贵义

  造型设计 徐 华

  司鼓设计 张 果

  作曲 揭洪元

  灯光 李向农

  服装 严兰兰

江西省话剧团
1952年10月28日,江西省话剧团在原江西省文工团和江西省文艺干部学校部分学员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六十多年来,经几代艺术家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了以“平民化、本土化”为基本特点的演出风格。为适应这一特征,团里十分重视具有红土地特色、反映现实的剧目创作。建团以来,上演了近二百部中外名剧,产生了如《方志敏》《八一风暴》《焦裕禄》《宣战》《古井巷》《可爱的中国》《生如夏花》《遥远的乡土》《哭之笑之》等一批有影响的剧目。
剧团详细介绍
  • 剧照1

  • 剧照2

  • 剧照3

  • 剧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