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目介绍
王羲之(303年—361年)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作为“书圣”,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交响乐《王羲之》通过交响化的音乐语言,凸显王羲之标志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将中国故事以交响乐的形式向国内外传播。

看更多剧目

《王羲之》演绎跨国艺术合作典范
中国著名作曲家叶国辉与捷克国家交响乐团合作的交响乐《王羲之》,这是捷克国家交响乐团首次携手中国作曲家举办个人交响乐作品专场音乐会,堪称“一带一路”跨国艺术合作的典范。作为中国的文化使者,要讲好中国的故事,让各国、各种族的人们了解、理解、接受中国文化,并向沿线国家虚心学习,用艺术的形式为‘一带一路’架构精神上沟通的桥梁。大家往往都觉得“一带一路”倡议涉及重点是在政治和经济上,但我觉得在文化层面上面也应该高度重视。交响乐《王羲之》以高品质演出为主体,辅以多媒体、大师工作坊等形式,多角度呈现以色列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经典成就与探索创新,让中外观众充分领略其深厚的民族传统和丰富多元的文化魅力。[详细]
  • 陶诚

    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教授

    挖掘作品文化内涵,呈现音乐与书法之美
    交响乐作品《王羲之》是一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作品。作品把交响乐、民乐、童声、男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用现代作曲技术表现出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神韵。

    王纪宴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编审

    善用重复音律,回味古典审美
    重复的问题需要慎重处理,建议乐团把整个乐谱纳入到彩虹式的线条中,让重复的部分变得不单调;其次,在配器方面需要营造疏淡之美,中国文化是非常懂得淡的古典文化,因此在配器上可以大胆删减。

    张朝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续借笛音处理,统一整体节奏
    在音乐创作上,完全用音乐表现视觉的书法不可能。因此,感觉方面的处理可再提高,比如在笛子的处理上并没有结束演奏,而是一边演奏一边退下去,但童声之后大家鼓掌导致演奏的感觉断掉,非常可惜。

    常平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教授

    用心打磨好音乐,文化技术双提高
    从技术层面来说,演奏上横向关系大于纵向关系。横向关系是笛子、童声、男中音的先后进入,到后面三件独奏乐器重合,分量和篇幅偏短,更期待形成一种交响性的状态,形成复调的关系和定向的发展。
  • 向民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整体修改要慎重,二度创作再提高
    我觉得将唯美的中国元素同当代创作相结合是非常不容易的,《王羲之》不仅做到了,而且达到一定的深度。在乐队演奏方面,捷克乐队没有很好地发挥出作品的高度。

    高艾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协调乐队整体,增加民族元素
    交响乐《王羲之》在给人的整体感觉上很唯美,特别是童声的部分,宛若天籁。但是在个别地方仍然有提高的空间,尤其在捷克乐队的演奏方面,感觉这个乐队没有解放出来,还不够自由。

    娜木拉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精雕细节提升音乐作品感染力
    《王羲之》把“书圣”作为主题,用交响乐的形式进行表现,本身就是创新,作品最主要的意义就是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作品应能在演奏重复、视听觉融合、竹笛演奏家装扮等方面进行调整。

    蒋一民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加强音乐节奏,打造个人风格
    交响乐《王羲之》在结构的设计上非常好,有一种跨越时空的感觉。但是在中间部分存在很多乐句的重复,如果再精练、紧凑一点,效果会更好。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作品缺少个人风格。
  • 卞祖善

    中央芭蕾舞团一级指挥

    从整体着眼构思,融会古朴与现代
    就作曲而言,既要写得古朴又要有现代的风格,是比较困难的,现在靠近雅俗共赏的层面,悠远、古朴和现代管弦乐技法的应用没有完全放开,我觉得还可以再作发挥。

    谭利华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一级指挥

    丰富作品结构手法,展现现代文化价值
    交响乐《王羲之》已达到一定艺术水准,但仍有几点需要商榷:第一,作品名字应该更严谨;第二,《王羲之》应展现更多现代文化价值;第三,笛子显得过于平淡;第四,在交响乐的结构和手法上稍欠琢磨。

    么红

    中央歌剧院副院长、一级演员

    增加篇幅与演出,塑造新时代经典
    无论是歌剧还是交响乐,要想成为好的作品都需要营造出画面感,《王羲之》在这一点很成功。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作品篇幅偏短,在听众尚抱有诸多期待的情况下就结束了,略有遗憾。

    宋飞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

    开拓音乐的空间与形式,展现传统书法的现代美
    考虑到《王羲之》在题材与主题上的文学性、历史性和人物性,以及当前颂扬与缅怀王羲之的语境,建议在交响乐的篇幅上可以再作延展。

  交响乐《王羲之》的创作完成于2017年9月,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叶国辉教授独立承担了这部交响乐作品的创作。创作伊始,作曲家深入浙江绍兴等地采风,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及相关风土人情。作曲家也与著名书法家及画家进行交流,阅读了大量相关史料和不同版本的王羲之传记,系统了解了王羲之的年谱等各类文献。基于交响乐音乐语言自身的表现特性,作曲家将以音乐表述王羲之的写意聚焦于《墨池记》和《兰亭序》,并以此结构为歌词,凸显文字与音乐的内在结合与张力及其音乐的表达意向。作曲家在创作之初的这种前期工作,为其作曲的具体实践先导了一种基于文化、传统、历史、人文性等的理性思考。交响乐《王羲之》的音乐创作,体现了作曲家叶国辉多年来对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富有情怀的创造性的表达。

  交响乐《王羲之》使用的具体编制为:三管编制大型交响乐队,男中音,中国传统乐器:邦笛、新笛和童声等。出于音乐创作的具体需求,作曲家节选了北宋散文家曾巩的代表作品《墨池记》,并以童声的演唱方式进行呈现。重头戏是男中音部分的演唱,歌词节选自王羲之的《兰亭序》。

  • 音乐作曲:叶国辉

  • 笛子:唐俊乔

  • 男中音:廖昌永

  • 指挥:许忠

  音乐作曲:叶国辉

  首演主要演员:

  指挥:Derek Gleeson、许忠、张亮、高健、柴昊夫

  男中音:廖昌永、叶勇、金武燮(美籍)、何超

  笛子:唐俊乔、汪悦洲、高雅、张菡

  童声:孙嘉忆、CAC合唱团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前身是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和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博士于1927年11月27日共同创办的国立音乐院。首任院长为蔡元培先生。1929年9月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6年定名为上海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音乐学府,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在经典严肃音乐的创作、表演和研究方面积累了雄厚的学科基础。
剧团详细介绍
  • 高清剧照

  • 高清剧照

  • 高清剧照

  • 高清剧照